90后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梦想

来源: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  2017-04-05       461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新一代大学生与70后、80后的就业心态出现差异―由于90后毕业生生活压力小,即使感受到就业压力,也抱着有父母养、“就业不急”的复杂心态;他们中的很多人创新意识强、价值观多元,但由于缺乏职业梦想,择业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

  没理想工作就先不找

  眼看就要毕业,重庆某高校的大四学生林辉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然而,记者与林辉深聊后发现,他近半年内安排了两次毕业旅行,对找工作有一种怠惰心理。他表示,反正有父母资助,就业也不是那么着急了。

  近期,重庆一所高校创办的“大学职业与创业拓展协会”,选取该校2014年毕业生中的120名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70%的被调查者表示因就业存在失眠、焦虑等症状,但75%的人曾经拒绝过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们普遍将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但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这使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好的,宁愿不做”,这是不少毕业生和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薪酬比较低”、“工作不适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学生田佳仁到现在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她说,半年来自己也找到过两份销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她没有签约,主要是因为在见习期感觉得不到单位的重视。

  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说,未就业大学生表现出找工作不积极的心态,这与90后独生子女家庭保护过度有关。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习惯于“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他们享受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经济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随着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待遇高、体面、舒适”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优质”就业资源相对有限,家长们只能调整就业心态,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职业梦想定位不清

  在采访中,多位老师和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多元,找工作已不仅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轻松等简单标准,这对于鼓励更多人自主创业,形成多元就业观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也表现出缺乏职业梦想,职业定位不清等普遍问题,在选择工作时普遍感到迷茫。

  相对于这部分学生,张雪松更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学生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大学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长挑剔。一些家长自身抱有严重的职业歧视,更有甚者直接对孩子说,“与其你找一个烂工作让我丢人,还不如我先养着你。”所以,要先教育学生,必须先教育家长。她建议通过公益宣传、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上不断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