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不久前举办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对临近毕业的涂兴炫来说,是一个“激情澎湃,收获巨大”的过程。这位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得桂冠的年轻人说,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对设定的职业选择目标进行了大量信息搜索和问题咨询的基础上,他作出了长达1
5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像涂兴炫一样,不少高校学子通过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开始寻找或者确立未来职业的努力方向和实现步骤。事实上,“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只是首届榕城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节的活动之一。在岁末年初由福建省人事厅、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和榕城七所高校联合组织的这次规划节上,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和辅导教育、与专家面对面、往届毕业生经验之谈等活动方式也同样触动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而这种职业规划意识的引入,正是当前福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更高层次就业指导的一项有益探索。参与此次规划节主办的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管翁坤海指出,尽管职业规划无法增加就业需求岗位,但可以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职匹配”的满意度。
职业规划缺失影响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对于职业规划的关注,无疑是伴随着就业形势而出现的。其中,缺乏职业规划的观念型就业、盲目就业、频繁跳槽,成为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曾为不少高校学生提供过相关咨询服务。他告诉记者,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而在职业生涯前期所做的无谓尝试,形成的时间浪费,无论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对此,翁坤海告诉记者,不了解自己,不知道面临的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无疑会增加就业难度。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尝试或“跳槽”才会找到较为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宜早开始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此次职业规划节打破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开展的旧框架,将指导工作前移,面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因此,有相当部分优秀的职业生涯设计出自大二、大三的学生。
福建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吴前雄,是此次大赛的获奖者之一。对经济管理一直很感兴趣的小吴,从进入大学起就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特点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因此在专业课之外,他很注重相关能力和知识的获取。经过这次参赛设计,小吴对“以本专业为基础进行自主创业”更有信心了,他说,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将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明确努力方向会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为充实。
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翁坤海指出,面临毕业才进行职业规划,其实是“亡羊补牢”,实际上,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尽早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及时调整专业选择,更好地激发专业学习潜能。
从理想和现实中找平衡点
其实,现在不少高校学生对未来职业,或多或少在脑海中都存有一些设想。福建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郭坤锋说,让“设想”转化为条分缕析的“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次职业规划节开始征集职业生涯设计作品时,很多同学都报了名,但最终只有1/3的人真正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实现计划。
在采访中,肖子阳告诉记者,职业规划不能只停留在目标设定上,它考虑的是整个职业生涯,简而言之有三方面内容:自我认知,即“我是谁?”,指个人外在表现、兴趣、自我价值观;确定目标,即“我要去哪里?”,可以分为短、中、长期目标;行动计划,即“我将如何去?”,可以分步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适当确定较高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搭建好通往未来的桥梁。
换言之,职业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知己知彼”,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清楚地看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制定职业规划,不能盲从于“热门”,人云亦云,而忽略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环境变化。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啥
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信息的详细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加上有的人“当局者迷”,难以很好地了解自身,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对如何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之间搭建桥梁不知所措,他们热切希望能得到针对性强的专业化指导和帮助。
然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目前我省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及引导方面仍存有诸多不足。翁坤海告诉记者,有些高校受人手及资金条件的限制,缺乏相关师资力量,就业指导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技能培训,在职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只能应付操作层面的就业工作,若开展需要全程指导的职业规划教育,则显得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包括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并未真正了解职业规划的实质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仍片面停留在就业率指标上。
事实上,从单纯解决就业延伸到职业规划引导,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趋势对这项工作的专业化和队伍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复旦大学的做法或许有可借鉴之处,据了解,该校已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纳入单独的专业系列,打通良好的晋升渠道,稳定了相关师资队伍。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若仅依靠规划节的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是我省高校今后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思考和重点抓好的问题。
5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像涂兴炫一样,不少高校学子通过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开始寻找或者确立未来职业的努力方向和实现步骤。事实上,“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只是首届榕城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节的活动之一。在岁末年初由福建省人事厅、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和榕城七所高校联合组织的这次规划节上,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和辅导教育、与专家面对面、往届毕业生经验之谈等活动方式也同样触动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而这种职业规划意识的引入,正是当前福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更高层次就业指导的一项有益探索。参与此次规划节主办的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管翁坤海指出,尽管职业规划无法增加就业需求岗位,但可以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职匹配”的满意度。
职业规划缺失影响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对于职业规划的关注,无疑是伴随着就业形势而出现的。其中,缺乏职业规划的观念型就业、盲目就业、频繁跳槽,成为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曾为不少高校学生提供过相关咨询服务。他告诉记者,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而在职业生涯前期所做的无谓尝试,形成的时间浪费,无论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对此,翁坤海告诉记者,不了解自己,不知道面临的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无疑会增加就业难度。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尝试或“跳槽”才会找到较为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宜早开始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此次职业规划节打破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开展的旧框架,将指导工作前移,面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因此,有相当部分优秀的职业生涯设计出自大二、大三的学生。
福建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吴前雄,是此次大赛的获奖者之一。对经济管理一直很感兴趣的小吴,从进入大学起就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特点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因此在专业课之外,他很注重相关能力和知识的获取。经过这次参赛设计,小吴对“以本专业为基础进行自主创业”更有信心了,他说,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将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明确努力方向会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为充实。
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翁坤海指出,面临毕业才进行职业规划,其实是“亡羊补牢”,实际上,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尽早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及时调整专业选择,更好地激发专业学习潜能。
从理想和现实中找平衡点
其实,现在不少高校学生对未来职业,或多或少在脑海中都存有一些设想。福建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郭坤锋说,让“设想”转化为条分缕析的“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次职业规划节开始征集职业生涯设计作品时,很多同学都报了名,但最终只有1/3的人真正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实现计划。
在采访中,肖子阳告诉记者,职业规划不能只停留在目标设定上,它考虑的是整个职业生涯,简而言之有三方面内容:自我认知,即“我是谁?”,指个人外在表现、兴趣、自我价值观;确定目标,即“我要去哪里?”,可以分为短、中、长期目标;行动计划,即“我将如何去?”,可以分步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扬长避短,适当确定较高的职业目标,并适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搭建好通往未来的桥梁。
换言之,职业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知己知彼”,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清楚地看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制定职业规划,不能盲从于“热门”,人云亦云,而忽略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环境变化。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啥
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信息的详细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加上有的人“当局者迷”,难以很好地了解自身,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对如何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之间搭建桥梁不知所措,他们热切希望能得到针对性强的专业化指导和帮助。
然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目前我省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及引导方面仍存有诸多不足。翁坤海告诉记者,有些高校受人手及资金条件的限制,缺乏相关师资力量,就业指导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技能培训,在职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只能应付操作层面的就业工作,若开展需要全程指导的职业规划教育,则显得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包括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并未真正了解职业规划的实质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仍片面停留在就业率指标上。
事实上,从单纯解决就业延伸到职业规划引导,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趋势对这项工作的专业化和队伍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复旦大学的做法或许有可借鉴之处,据了解,该校已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纳入单独的专业系列,打通良好的晋升渠道,稳定了相关师资队伍。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若仅依靠规划节的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是我省高校今后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思考和重点抓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