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专业不是职场的牢笼

来源: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  2017-04-05       14


 小刚走进我们编辑部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职场指南》,杂志正翻到“珠珠热线”这一页,并且整齐地从中间一折为二。他很诚恳地说,希望为他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其实说为他“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更恰当,因为这个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还是个在读二年级的大学生。

  一个20岁的年轻人突然之间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我们设计,这么突如其来的压力让我们有点不敢接受他的请求。每个人的道路都是通过自己的脚印一步步踩出,前进的方向从来都由自己决定;因此我们在每一期刊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只希望他是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告诉朋友们职场中的前进方向,但却可以让每一个朋友清晰地判断自己于人生、社会、职场中所处的准确坐标。

  小刚:我有三个不满意

  小刚,温州人,上海大学在读二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招聘信息和职业生涯规划类报刊。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让这些尚未迈出校门的大学生关注职场动态,留意人才市场需求,并认真地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前进了。

  小刚自觉深陷混沌,未来毫无方向。他口中流露出的只字片语可以很容易让别人体会到他的感受。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现在什么行业比较好啊?” 

  “我看不到毕业以后能做什么,我觉得很对不起父母……”

  在小刚眼中自己有三个已无法改变的缺点,使他缺乏自信,这就是:性格内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和特长。

  小刚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不习惯与陌生人相处――参加聚会,事先一定要了解见面都将是熟识的朋友。而即使是这种聚会,时间一长,他也会不适应。在他眼里,自己的这种性格简直糟透了。“内向的人做什么都吃亏,我又偏偏是内向的人。”

  读中专的时候,小刚和几个同学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公司安排他们学着跑市场、拉业务。实习结束后,他的同学都拉到了一两笔生意,可他却一笔也没有。他这样评价这次实习:“我的性格不适合做市场,当客户问价格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很不自然。”

  现在他主修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这个专业是家里人为他决定的,而他本来的选择是电子商务。可是父母觉得电子商务是“虚”的,不如电脑来得“实”。他对计算机原本不感冒,可是父母认为读了自然就感兴趣了。结果读了一年多,小刚仍然提不起兴趣。没兴趣,成绩自然不好;成绩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前途黯淡;心里有了阴影,自然就产生了包袱;而背着包袱成绩更无法提高。

  小刚想换专业,却突然发现麻烦的是,他无法找到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也找不到自己的特长。想改变,却没有改变的方向。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人才市场,希望向着最紧缺的人才方向发展;但公司招聘广告中的一条条Requirement、一条条Responsibility又让他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和他们简直相隔着一个太平洋;于是越发迷茫,越发没有自信。

  珠珠女士:我看到了两个优点 

  珠珠女士却看到了小刚身上的优点。她用一个不等式这样描述小刚的情况: 

  真实的自我 认知的自我

  显然,小刚小看了自己,并且夸大了性格等因素在前途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我看到了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和潜在优势,而这些恰恰是他自己所一直忽略的。 

  首先小刚具有确定目标后立刻行动的特点。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读者的电话,他们和小刚一样希望得到本栏目的帮助,但往往一个电话之后便很少再有回音;而像小刚这样拿着一份我们的杂志找上门来寻求帮助的读者就更少了。正是他的直接和坦率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其次小刚的性格中还有细心、活络的一面。他曾经为一家网络公司进行企业主页的市场推广,为了能说服一位客户公司的经理,他来到这家公司通过与警卫、员工和一般管理人员交谈,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最终成功说服了这位客户。

  性格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和某项工作是否适合之分。内向的人虽然不容易灵活圆滑地和他人打交道,但性格中的不张扬和思多说少却很容易给人信赖感。

  咨询师:重新树立自信心

  可锐管理咨询的助理咨询师Joanna为小刚进行了性格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和交谈表现,Joanna得到以下的结论:

  小刚是一个处事严谨、传统的人,对未接触事务具有质疑的特点。同时他又富有责任感,做事果断,表现出了相当的责任心,适合向着财务、信息和法律方向发展。

  针对小刚目前的情况,Joanna为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具体操作:第一,通过对现有专业的重新审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比如十年、二十年以后,就会发现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行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在这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可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大的影响。

  第二,通过实习尽可能地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了解社会,从中发掘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社会、对工作、对自身都有一个相应的了解,积累发掘身边的资源。

  第三,有目的地训练自我,包括选修适当的课程,参与一些讲座,或寻找职业顾问,听听他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