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实习:从“职业储备”到“人生体验”

来源: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  2017-04-05       69


    新学期很快就要到来,多数大学生已结束暑期实习,准备投入新的学习生活。度过一个夏季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带着对家国天下的全新认知和不同的人生况味回到校园,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暑期确有一些不一般的收获。从致力于个人就业的实习,到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实践,这种转变不仅反映出大学生成才思路的变化,还展露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务实精神―― 
    实习:从“职业储备”到“人生体验” 

    实习岗位成“紧缺资源” 

    大学生提前品味到职场艰难 

    经历30多次挫折,才最终找到暑期实习的岗位――这是今年夏天留给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倪佳女最深的记忆。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倪佳女那样曾为“实习难”所困的大学生。有幸进入“通用”实习的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学生李力介绍说,今年暑假,通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医疗集团西安办事处在整个西北地区仅录取了1名市场营销硕士作为实习生,而接到的实习申请却有500多份!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渐渐从毕业生延伸到在校生:凭借实习经历为就业之路增添“砝码”的想法,一时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识。如此一来,就业指向明确的实习生队伍显得比应聘队伍更庞大,在客观上造成“一岗难求”的“实习难”现象。 

    对此,浙江财经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谷迎春分析说,“实习难”是个成因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两大类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在安排实习岗位时,需要考虑到两个层面的条件:一是制度层次对权利、义务的界定,比如,接收实习生对企业而言,存在实习者的意外伤害责任、本企业的商业技术机密安全等问题。对学校而言,存在实习费用、管理成本如何均摊等问题。二是理念层次的提升,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不是空洞的口号,但是“言之颇易,行之维艰”。 

    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实习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实习都带有一定的就业目的。当实习成为就业的‘前奏’时,理想的实习岗位就和理想的就业机会一样,相对来说成了‘紧缺资源’。”浙江大学就业办公室的任翔说:“其实,实习,应从‘职业化体验’转向‘基础型的人生体验’,只要走向社会,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有收获。” 

    一次挫折一次砺练 

    在基层踏出人生通途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奚建华最近向省教育厅申报这样一个课题:高等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已有的教学实践基地显得“人满为患”,组织团队实习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增加。因此,寻求实习模式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实习难”并寻求解决之道:高校组织实习生专场招聘会,企业实施实习生培养计划……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和杭州市毕业就业服务中心还在浙江东方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浙江电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建立了“杭州大学生实习基地”。但是,僧多粥少,“实习难”仍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抱怨‘实习难’的同时,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和领域却等不到人。”浙江传媒学院团委书记应广兴发现,在该校学生普遍渴望留在杭城各大媒体实习的同时,一些县级台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祖国广袤的边疆和农村更是需要年轻人去“开疆拓土”。 

    浙江大学就业办的任翔也认为,要想避免“实习之路越走越窄”,大学生应该拓宽思路,主动去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和基层。 

    “到了西部后,我们才明白什么叫作‘精神洗礼’。”暑假前往新疆石河子市采访“三代军垦人”的浙江传媒学院大三女生张天行激动地告诉笔者。 

    “窗外的世界变化着,48小时后我们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杭州的世界。”在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中,让张天行感动的人物实在太多:将腰包归还给她而不肯接受任何酬谢的的士司机,立志成为“西部张朝阳”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之家”网站创始人李远,在地震时坚持要把书本都塞到书包里才肯离开教室的小男孩,希望外地求学的孩子都能回到石河子工作的“老军垦”…… 

    “无法想象绿色环绕的石河子原本是片戈壁滩。”当张天行和同学们用笔、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下“西部行”带给他们的猛烈冲击后,忽然感觉到:“我们对专业的热爱更多了一分。”曾经也感慨过“实习难”的他们,此刻发现,跋涉千里之外的西部行,让他们找到了一条既能发挥特长、又能磨砺人格的实习通途。 

    社会实践在于学会做人做事 

    就业能力是在点滴中形成的 

    将大量时间用在对找工作毫无帮助的“社会实践”上,会不会削弱实习的实际效果?这是很多人在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之间徘徊时的困惑所在。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奚建华认为:“在实习基地从事专业实习的学生,比较侧重技能的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会实践中能学到更‘鲜活’的东西,比如深入了解社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浙江省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张桃红也认为,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较之于功利性较强、以找工作为目的的专业实习,是一种意义更深远的“大实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往往是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方去,因此特别能锻炼人。由此培养的个人素质,恰恰是就业单位所看中的。 

    应广兴老师在学生时代的实习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大三时前往衢州的一个乡镇主持农村工作,与村干部一起下田头、与农民促膝长谈的经历,让“为人师”的他至今仍觉受益匪浅。现在他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基层、在艰苦地区得到的锻炼大”。一位被宁波广电部门录用的毕业生,在应聘会上拿出了自己在宁夏雅儿川支教时拍摄的照片,他说:“西部之行让我明白,没什么吃不起的苦,生活对我们已经够优待了。”他可能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一席话打动了用人单位。 

    “大实习”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冲击?张天行的答案是:“更深入地了解了国情。发现自己原先的生活和思考范围太狭窄了。”浙江工商大学大二的陈岑说:“有了关注家国天下的意识,我们就不再那么自我了,脚下的路也就宽了。”一位目睹孩子“西部行”前后变化的杭州家长感慨地说:“社会实践归来后,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礼貌了,懂事了,短短半个月竟然起到了20年家庭教育起不到的效果。” 

    用人单位又是怎样看待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呢?“优秀的学生永远不缺实习岗位,”浙江东方中汇会计师事务所行政人事部经理余春艳说,“只要有责任心,不管是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的经历、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是在餐厅做服务员,都会被用人单位视作宝贵的‘实习经验’。” 

    余春艳还透露说,除了衡量实习生的专业技能,一些“细枝末节”很可能是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哪怕是核对一组简单的数据,实习生是否谦虚、认真、乐意地做事?有事不能到岗,他是否会请假并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企业内部的相关事项和资料,他是否会无意中在外散布?这些都是用人单位考察大学生的课题。“大实习”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合作意识等人格素养的最佳方式。 

    素质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实习“时空”也应不断延展 

    如果说转变实习观念,从专一的“职业储备型”实习转向“人生体验型”实践,让大学生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场域去砥砺精神和意志,能让大学生开拓实习“疆土”的话,那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学校教育中,则能延展实习的“时空”。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高校加强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让研究理论的老师有机会去业务单位实践,让教授实践型课程的老师去名牌大学“深造”,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最新的理论前沿。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师资力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让实习不再局限于假期或某些特定的时段。 

    实习单位的反馈,对学校而言也十分宝贵。一些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建议,通过改善课程设置、加强软硬件建设等方式来帮助解决学生“实习难”。余春艳介绍说,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长期与东方中汇会计师事务所保持业务上的往来,双方互相授课、交流专业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学生。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为大学生解决“实习难”雪中送炭。笔者近日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采访时,遇到唐冰博士和他的师弟师妹。他们正在导师潘志庚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虚拟技术的研究。 

    原本深奥的知识在实验室里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唐冰为我们演示了一段行为动画:一个“虚拟人”出场了,他开始跑步,然后被一块石头绊倒,每个动作都可以分解开来。原来,这是在运用动力学方式研究运动中一些伤害人体的因素。“实验室,就是我们的实习岗位。”唐冰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