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应届毕业生刚从激烈的“就业大战”中稍作撤离,另一批人数壮观的“预备军”又严阵以待地投入“演练”。暑期以来,我市一些单位和公司接待了不少前来实习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数量明显地增多。实习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学校教学的一项考核内容,更是提早缓解就业压力的“预备战”。
找实习岗位难
找个暑假实习的岗位,令许多在校大学生头疼。由于存在信息不畅,以及用人单位认识上的误区等原因,社会提供的实习岗位很少。为找到实习岗位,许多学生不惜远赴外地,或到处托人找关系。学校老师也利用个人资源,到处收集信息。师生都为此叫苦不迭。
来自成都某院校的一位大三男生,暑假在市内一家新闻媒体实习。他说,这是父母联系的。他们班共有43名学生,有一半的人是家里帮忙找的。找个好点的实习单位,要花不少精力。
据了解,一些大学生还到职介所和人才中心去登记,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实习岗位。
实习开销太大
谈起实习期间的花费,大多数学生抱怨用钱太“凶”,尤其是在外地实习的。城市越大,吃住行需要的花费越多,还包括一些装备费和社交费。许多学生短短一两个月的花销差不多够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西华师范大学一位大三的女生告诉记者,今年暑假他们开始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考虑到花费问题,她选择留在南充实习。据她所知,一些在成都实习的同学这个月已经花费了上千元,许多人都喊“吃不消”。就算留在南充实习,如果实习单位离学校远,也需要租房,再加上在外就餐,算来也不会节约多少。
非对口实习效果不一定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收效不大。
“专业不对口,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一位在某公司实习的李同学告诉记者,她原先是联系实习文秘岗位的,结果却被安排去做销售服务。一个月下来,她觉得自己专业技能没什么提高。
假期,不少高校都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生的数量随之增多。有些单位中同一岗位的实习生就有10多名,而指导老师数量却有限,加之实习时间短,实习生想大有收获比较困难。
与理想相差甚远的实习让不少学生感到焦虑和困惑,就业压力随之提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