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是应试的前提,同时也是应试成败的关键。其内涵较为广泛,技巧很多,分述如下:
一、增进自身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
自我判断是人生的罗盘。了解自我的兴趣与爱好,以及正确、客观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缺陷,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虽是一句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可是它却揭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一无是处,同样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囿于自身能力的缺陷,一个人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因而,寻找一个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力的工作职位便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对于那些希望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资格,除此之外还有其它重要的追求,也要相应地给予适当的考虑,譬如考试通过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考生在报考时的踌躇与抉择了解自我,主要是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明确自身的能力和规避存在的缺陷,在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工作的要求相协调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兴趣、性格与能力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大部分内涵,因而,对于自身个性的体认便是考前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一般说来,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也是一个人同其他人相区别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面貌。它包括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过程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人所具有或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经常出现,因而比较稳定。有的却只是偶然的现象,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才是个性的构成要素。个性也因此才享有稳定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将人们从精神及心理面貌上区别开来。依据一个人的个性来预测他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将会采取什么行为,其实这也是对一个人进行了解和使用的依据。
个性既带有天生的烙印,同时又有更多的后天色彩。人们所处的情境与环境时刻都对个性特征产生影响,因而个性也表现为一个变易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个性就如面孔一般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千人千面的个性导致了人们的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特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有的安于现状,有的积极进取,这便是典型的个性倾向性的差异。再有,人的意志活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情绪易于形于色;有的人则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脾气,给人一种慢性子所具有的柔和的感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其它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受它的制约和左右。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倾向性引导人们相应的意志努力,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活跃的智力活动。如果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任职者的个性特征之间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协同与契合,则不仅能够促进任职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因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便是其它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
二、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它影响着人的活动及身心健康。情绪产生于人的需要,并和人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抉择时刻,我们往往感到犹豫和彷徨;当追求受阻,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及高度的注意力的时候,紧张、焦虑、烦恼和忧愁等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这种消极情绪是人生的大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对手,而是自身的不良情绪,因为消极情绪常给人的心理增添巨大压力,使人心事重重,失去正确分辨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行为有时甚至脱离一般的规范。此外,消极情绪还会扼制人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人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想象力缺乏以及理解力的下降,适应环境的能力随之丧失,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
然而,情绪如波,它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时而积极,时而消极,两者之间的交替具有周期性。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各自的作用都有利弊。但一般说来,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导致悲剧性结局的可能性也更大。研究表明,情绪糟糕的时候,一个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解除了武装。此时,他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原来已具备的能力或熟练技巧都无从发挥,有时甚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维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竞争,只能一败涂地。
对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者来说,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时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与干扰,情绪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较大。尤其是那种令人压抑的竞争氛围,很容易使各种不良情绪侵入我们的心里,彼此纠集,沉沉地压在心上,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想到一个个高深莫测的竞争对手,又想一想亲人和朋友的期待以及不可确知的结果……紧张、焦虑、担心以及压迫感便会一齐涌上心头。
虽然一个人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恬静与愉悦的心境,同时也不能使自己免受情绪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但却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我们抱定选择快乐的态度,就能通过很多办法来抵制、转移或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在我们的心里引起不良反应,或者尽可能小地减少这种消极反应。有时还可以促使它向积极、有益的方向转化。这是应该并且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但情绪可以影响行为,而且反过来行为也可以影响情绪。
摆脱不良情绪,我们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之尽快转移到那些最有意义的或最能使自己感到自信和充实的事物上去。这里的关键是心里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量,缩小并弱化其影响。要将这种刺激和烦恼分割开来,逐个击破,决不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和综合。当内心某种强烈的情绪冲动既无法发泄,又不能加以阻扼时,升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即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更加振作起来。也可有意识地采取其它一些行动,以一种新的刺激来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最终使自己的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
要做到控制和掌握情绪,就需要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善于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的各种刺激。一个人自制力的强弱在这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任性与惰性的对立面,而且只有它才可以阻止情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顾一切后果的倾向。
总之,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心理、生理状态的调适
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仅需要超群的智力,而且还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应试竞争,都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能力水平的较量,而应试者身心素质的全面竞争。要想获胜,一方面要利用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力量,尤其是发挥出自己的心理力量。
(一)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念
沉闷压抑的竞争气氛是对应考者身心负荷能力的一种检验。它往往会在应试者的内心引起恐惧和焦虑。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我总觉得其它人都比我历害。对考试成功的过于迫切的期待,以及自己相对优势的过分专注,导致这些令人焦虑不安的念头贯穿于整个备考过程。特别是随着考试时间的日益迫近承受考试负荷的心理或生理机能都将日渐削弱和衰竭,继而心慌意乱,无法使自己全身心地进行备考。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僵化。此时,人失去了自主选择能力,只是消极地受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惰性的支配和控制,无法脱身,也不能前进。在解答试题时,就感到思维紊乱,无从下手,大大影响了自身真实能力与水平的发挥。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强化自身的心理力量。在思想上和习惯上同自己的惰性与畏怯等弱点进行斗争。应该明白,恐惧并不等于软弱,也决不意味着无能。只要失败还没有成为定局,我们就还有成功的希望,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消沉和懈怠。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获得竞争的胜利。
(二)克服侥幸心理
由于对自身缺乏冷静、理智的剖析,有的应试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忽视自身的缺陷及与别人的差距。他们将自己置身于一种虚幻的自我印象当中,时刻都对自己充满着一种病态的自信。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尤物,天生便具有了人类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因而,无论做什么事情,觉得自己都能取得成功。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强化了应试者的自负心理,以至在他们的个性心理系统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而形成侥幸心理。其直接后果是麻痹大意,对待考试漫不经心,最终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误。要克服这种侥幸心理,最重要的是端正参考动机的,深入扎实地进行备考复习,切忌偷工减料。题目无论难易都需要认真对待,不可心存侥幸,指望考试过程中不会碰到难题,以给自己减轻负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咎由自取,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增强自我主体意识,使自己免受各种社会思想及另人的言行所左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向自己追求的目标奋力迈进。
(三)克服自卑心理
骄傲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不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自卑的陷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或对此估价过低,将自己描绘得一无是处,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获胜的勇气和信心,行动起来缩手缩脚,没有果断和魄力,都是自卑的表现。就其实质来说,自卑同骄傲、自负具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内心空虚和自我怀疑的外化征象。自卑或自责,实际上是在回避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也从中找到了自身价值感缺失的补偿。个人的自我怨恨在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少许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振奋人们精神,但却带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会妨碍个人做出建设性的努力,甚至会导致自我认同的崩溃。因而,对于每一个应考者说,,必须注意防止这种病态心理的影响和侵蚀,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缺陷不因自己的特长而沾沾自喜,也决不因自己的不足而妄自菲薄。虽然人不需要绝对地认同自己,但是人绝对需要认同自己。或许,我们能够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四)克服投机心理
投机取巧心理同侥幸心理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备考者自身投入不足对待学习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勇气。复习过程中主要的精力不是用于掌握、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内容上,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舞弊技巧。将自己应试的成功寄托在监考老师的疏漏之上,以便在考场当中能够运用舞弊技巧,投机作弊,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当以十分努力一分胜利的思想去争取应考的成功。
(五)保持强健的体魄
备考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能量。没有十分分头的体魄为后盾,应考者便无法顺利地度过这一段艰巨的历程,更不可能取得考试的成功。因此,为了增强自己在的考场上的实战能力,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自身的体质。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打疲劳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题安排时间,追求事半功倍之绩效。同时,在饮食上要注重营养的调节与增补,多吃鲜蛋、大豆等既能强化脑力,又可以增强体质与体能的食物。使自己的身心不因备考过程中超负荷的劳动而损害,并且储备好弃沛的精力去迎接严竣的挑战。
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较多,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吸收,因而备考任务繁重。而且,大多数报考者都已参加工作,精力极为有限。要想消除或减轻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只能在提高学习效果上下功夫。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在这里便是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时间极为有限的应试者来说,在备考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将大裨益。
(一)心象法
心象法,也叫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人在阅读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并不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很大一部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研究表明,学习过后的24小时之内,所学东西的80%都会被忘记。最后留下的必然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由于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已经在头脑中销声匿迹,吸收新的信息便自然困难。在这种状态下,应考者学习起来必然非常吃力,记忆也残缺不全。整个学习、理解和记忆过程都是枯燥乏味和充满艰辛的。
这就要求我们勤于复习,在再次阅读或回想过程中随时将原来漏掉的东西补上,以便在学习、理解和记忆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使备考过程轻松顺畅地进行。当然,回忆反思不是专注于具体事物和形象,而是靠潜意识来回顾以往的经历和体验。以关键性的记忆形象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多维的、形象的心象记忆图,将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
心象法的运用,没有固定模式,也无需制定一个严格的计划。关键是结合自身情况持之以恒,,反复进行。为了提高效率,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搞清楚自身的记忆节奏(即记忆力的高潮与低潮出现的时间及持续过程的长短)并根据记忆节奏找出整个学习期间那些高效率的时间段,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学习初期和末期所学的东西以及相互联系的或突出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往往较为深刻,而在学习中段所学的以及那些彼此毫不相干的知识则易于被遗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的记忆痕迹彼此之间会互相抑制和逆向抑制,顺向抑制则刚好与此相反它是指人们在连续记忆相似的东西时,后来的记忆抑制原有记忆的现象。两者交互作用,就会使记忆衰退。但是,最先的记忆虽然也要受到逆向抑制的影响,但在它之前没有更先的记忆,因而它便免除了顺向抑制的作用。与此同理,发生在最后的记忆虽然受到顺向抑制的作用,但由于它后面再也没有别的记忆,因而不可以不受逆向抑制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最初与最后的记忆,才会比中间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因此,我们应该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学习初期或末期来记忆。而且,一个人学习持续的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应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习惯来决定。一味地争时间并不可取。因为,较长一段时间不休息,不只是增强了应试者的疲劳与困倦,而且还会使他的回想力也越来越弱,前后信息之间的大量联系也因此而被割断。这种做法有时真是得不偿失,远不如稍微增加一些休息的时间与次数,一来使自己身心不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休息期间大脑有机会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使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备考者的理解力以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加强,总之,休息期间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不是比持续学习少,而是更多。
回忆反思法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通常情况下临睡前的效果最好。备考者首先应该粗略地浏览一下备考内容的主要部分,理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在思想上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然后将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以加深记忆,增强理解。待反思结束以后,最好对照检验一下回忆的准确程度。这样,那些尚未记忆的以及记忆不太确切的信息便会在你的头脑中比平常留下更深的印象。
(二)交替推进法
同一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于人脑的程度有一个递减速的倾向。当你一口气记下某一学科的大量知识时,或许自我感觉颇为良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持续记忆类似的内容过久,记忆力会急剧下降。为避免这种状况,备考者应该很好地运用交替推进法,即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各门学科的备考时间,通过各科交叉复习的做法来提高备考效率。
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较多,仅公共基础知识就分为政治、法律、行政学、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公文写作五个部分。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对于备考者大脑皮层的刺激将会逐渐减弱。而且还会引发大脑疲劳以及思维定势的形成,由此导致备考效率的下降。因此,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内容的调节与搭配,不宜连续学习在内容和特点方面相近似的科目,应使前后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差异。比如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好,能够沉着、冷静地对待外界的各种压力使自己免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整个备考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有的人则心理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冷静地对待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且也不能正确评价和正视自身的实力,往往表现为缺乏信心,情绪变化较快,让自己受制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在交替推进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甚至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因而极为被动。再如,有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持续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觉得疲劳。而有的人则体力不支,复习一会儿便觉得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头脑里一片混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之后才能继续。两者交替备考的间隔时间便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每一个备考者在运用交替推进法时必须以自身状况为依据,切忌盲目、机械地模仿别人。当然,各门学科之间的备考间隔也并非绝对地固定不变。它应根据身体状以及实际的备考效率等因素来进行灵活安排,不可强求。当自身感到复习效率开始下降时,就应适时地转向复习其它科目,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三)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备考过程中既注意各个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把握,同时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横纵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的总体框架。做到既抓点带面,又以面扶点。但同时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备考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处理好点面关系。如果只注重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彼此之间的相关联系,便会使备考内容成为一盘散沙,导致备考者应变能力下降。在考试过程中,一旦碰到题型翻新,测试的内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提问的角度发生改变时,考生便会束后无策。面对的试题似曾相识,但又不敢或不能确定。考试成绩当然难如人意。此外,只注重对于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而忽视记忆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够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上来掌握备考内容,并且能够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但却很容易使考生所给出的答案走入空洞无物的误区,结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缺乏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试成绩。可以这么说,能否处理好点面关系,是考试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传统模式的考试,还是新近兴起的标准化考试,都要求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当然两者在做法上各具特色。传统考试的准备以考试目标为导向,要求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旁及与这些难点和重点相关的其它辅助内容,分清主干和枝叶,在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来掌握备考的全部内容。标准化考试则与此有所不同。它的考试目标不很明显,通常借助于许多极为分散的测试点来反映,而测试点的分布又以考试科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为依据。全部内容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体系,因而要求考生既要把握各门学科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又要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力求从整体结构上予以把握。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备考,考生应从了解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入手,以章节目录为线索和依据拟出一个涵盖了各部分内容的整体框架,然后对具体的内容再进行整理和分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备考过程中平均使用力气,对于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仍需作出客观的区分。在重点章节和内容上应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一般的内容则可粗略一些。为了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的重点之所在,考生可以参照一下考试大纲。当确定了某一科目内容的主体结构之后,就应以这些主干为线索,采取抓干、摸枝、再及叶的办法逐层渐进地拓展以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行政学为例,其整体框架由行政机构、行政领导和公务员制度等部分构成。把握了这些主干部分只是复习的第一步,必须由此而进一步深入下去,亦即摸枝及叶。拿行政体制来说,其枝为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改革等,而行政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它的一部分枝叶。其它科目也大体可以仿照这种模式进行备考。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机械记忆的枯燥乏味感,而且还有助于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应式基础。
(四)联想记忆法
在备考过程中,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常常丢三落四,甚至出现严重的记忆中断,对于以前学过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回忆不起来。为此苦恼不堪。导致这种记忆缺陷与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各个器官的协同配合能力较差。注意力分配不均,只是专注于具体知识内容的记忆,大脑皮层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激状态,因而造成记忆模糊或不完全,各种已经贮存的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时中断。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和要求,心中焦虑感及压力都较强、极易造成答题失误,使得前功尽弃,以至从考场上几下阵来。其实,这种情形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联想记忆方法,便可以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失误。联想记忆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有关的事项集合起来进行记忆,在头脑里建立起各方面知识内容之间的生动联系,其目的是增强头脑的总体活力。这样做不仅比孤立地记忆某一件事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够记忆得更加长久。为了使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仅清楚、深刻地贮存在头脑中记忆的仓库里,而且还在需要时能够自由地提取,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放任联想能力,灵活地运用自身的记忆系统。在考试目标以及整体框架的导引下进行备考,加强应考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适应性训练。信息联系发生暂中断时,不要惊慌或焦躁,不防将此问题暂搁置,将注意力投入到下面的试题上去,以免影响对于其它试题的解答,待做完其它试题之后,再回过头来考虑原来被搁置的问题,或许这时候茅塞顿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五)自测与互测结合法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知识容量的积累,也就是一味地往自己头脑里灌注,追求对于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的占有。而很少关注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吸收、消化了。由于缺乏对于知识的辨别与检验,考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学到了什么东西,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心里更是没谱,因而在备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并且往往会产生记忆减退,效率下降等不良感觉,畏难情绪随之产生甚至还会对考试丧失信心。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考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运用自我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认真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拾遗补漏,强力长志的目的。自我测试最好能够同自己的备考活动协调一致,其具体的实施依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等因素进行灵活的安排,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备考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大胆推测必考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有意识地为自己设计一些试题,这些试题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然后作答,再与教材相对照,以判明正误。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复习确立重点,同时也保证了备考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自我测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体会到备考劳动所取得的成就,由此而使自己的备考信心得到坚定和增强。同时,它又能使考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克短扬长提高自身的备考效率。
一、增进自身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
自我判断是人生的罗盘。了解自我的兴趣与爱好,以及正确、客观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缺陷,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虽是一句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可是它却揭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一无是处,同样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囿于自身能力的缺陷,一个人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因而,寻找一个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力的工作职位便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事情。对于那些希望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资格,除此之外还有其它重要的追求,也要相应地给予适当的考虑,譬如考试通过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考生在报考时的踌躇与抉择了解自我,主要是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明确自身的能力和规避存在的缺陷,在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工作的要求相协调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兴趣、性格与能力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大部分内涵,因而,对于自身个性的体认便是考前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一般说来,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也是一个人同其他人相区别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面貌。它包括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过程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人所具有或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经常出现,因而比较稳定。有的却只是偶然的现象,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才是个性的构成要素。个性也因此才享有稳定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将人们从精神及心理面貌上区别开来。依据一个人的个性来预测他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将会采取什么行为,其实这也是对一个人进行了解和使用的依据。
个性既带有天生的烙印,同时又有更多的后天色彩。人们所处的情境与环境时刻都对个性特征产生影响,因而个性也表现为一个变易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个性就如面孔一般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千人千面的个性导致了人们的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特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有的安于现状,有的积极进取,这便是典型的个性倾向性的差异。再有,人的意志活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情绪易于形于色;有的人则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脾气,给人一种慢性子所具有的柔和的感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积极活动力,其它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受它的制约和左右。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倾向性引导人们相应的意志努力,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活跃的智力活动。如果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任职者的个性特征之间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协同与契合,则不仅能够促进任职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因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便是其它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
二、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它影响着人的活动及身心健康。情绪产生于人的需要,并和人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抉择时刻,我们往往感到犹豫和彷徨;当追求受阻,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及高度的注意力的时候,紧张、焦虑、烦恼和忧愁等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这种消极情绪是人生的大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对手,而是自身的不良情绪,因为消极情绪常给人的心理增添巨大压力,使人心事重重,失去正确分辨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行为有时甚至脱离一般的规范。此外,消极情绪还会扼制人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人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想象力缺乏以及理解力的下降,适应环境的能力随之丧失,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
然而,情绪如波,它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时而积极,时而消极,两者之间的交替具有周期性。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各自的作用都有利弊。但一般说来,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导致悲剧性结局的可能性也更大。研究表明,情绪糟糕的时候,一个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解除了武装。此时,他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原来已具备的能力或熟练技巧都无从发挥,有时甚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维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竞争,只能一败涂地。
对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者来说,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时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与干扰,情绪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较大。尤其是那种令人压抑的竞争氛围,很容易使各种不良情绪侵入我们的心里,彼此纠集,沉沉地压在心上,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想到一个个高深莫测的竞争对手,又想一想亲人和朋友的期待以及不可确知的结果……紧张、焦虑、担心以及压迫感便会一齐涌上心头。
虽然一个人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恬静与愉悦的心境,同时也不能使自己免受情绪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但却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我们抱定选择快乐的态度,就能通过很多办法来抵制、转移或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在我们的心里引起不良反应,或者尽可能小地减少这种消极反应。有时还可以促使它向积极、有益的方向转化。这是应该并且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但情绪可以影响行为,而且反过来行为也可以影响情绪。
摆脱不良情绪,我们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之尽快转移到那些最有意义的或最能使自己感到自信和充实的事物上去。这里的关键是心里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量,缩小并弱化其影响。要将这种刺激和烦恼分割开来,逐个击破,决不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和综合。当内心某种强烈的情绪冲动既无法发泄,又不能加以阻扼时,升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即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更加振作起来。也可有意识地采取其它一些行动,以一种新的刺激来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最终使自己的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
要做到控制和掌握情绪,就需要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善于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的各种刺激。一个人自制力的强弱在这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任性与惰性的对立面,而且只有它才可以阻止情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顾一切后果的倾向。
总之,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心理、生理状态的调适
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仅需要超群的智力,而且还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应试竞争,都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能力水平的较量,而应试者身心素质的全面竞争。要想获胜,一方面要利用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力量,尤其是发挥出自己的心理力量。
(一)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念
沉闷压抑的竞争气氛是对应考者身心负荷能力的一种检验。它往往会在应试者的内心引起恐惧和焦虑。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我总觉得其它人都比我历害。对考试成功的过于迫切的期待,以及自己相对优势的过分专注,导致这些令人焦虑不安的念头贯穿于整个备考过程。特别是随着考试时间的日益迫近承受考试负荷的心理或生理机能都将日渐削弱和衰竭,继而心慌意乱,无法使自己全身心地进行备考。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僵化。此时,人失去了自主选择能力,只是消极地受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惰性的支配和控制,无法脱身,也不能前进。在解答试题时,就感到思维紊乱,无从下手,大大影响了自身真实能力与水平的发挥。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强化自身的心理力量。在思想上和习惯上同自己的惰性与畏怯等弱点进行斗争。应该明白,恐惧并不等于软弱,也决不意味着无能。只要失败还没有成为定局,我们就还有成功的希望,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消沉和懈怠。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获得竞争的胜利。
(二)克服侥幸心理
由于对自身缺乏冷静、理智的剖析,有的应试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忽视自身的缺陷及与别人的差距。他们将自己置身于一种虚幻的自我印象当中,时刻都对自己充满着一种病态的自信。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尤物,天生便具有了人类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因而,无论做什么事情,觉得自己都能取得成功。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强化了应试者的自负心理,以至在他们的个性心理系统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而形成侥幸心理。其直接后果是麻痹大意,对待考试漫不经心,最终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误。要克服这种侥幸心理,最重要的是端正参考动机的,深入扎实地进行备考复习,切忌偷工减料。题目无论难易都需要认真对待,不可心存侥幸,指望考试过程中不会碰到难题,以给自己减轻负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咎由自取,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增强自我主体意识,使自己免受各种社会思想及另人的言行所左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向自己追求的目标奋力迈进。
(三)克服自卑心理
骄傲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不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自卑的陷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或对此估价过低,将自己描绘得一无是处,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获胜的勇气和信心,行动起来缩手缩脚,没有果断和魄力,都是自卑的表现。就其实质来说,自卑同骄傲、自负具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内心空虚和自我怀疑的外化征象。自卑或自责,实际上是在回避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也从中找到了自身价值感缺失的补偿。个人的自我怨恨在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少许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振奋人们精神,但却带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会妨碍个人做出建设性的努力,甚至会导致自我认同的崩溃。因而,对于每一个应考者说,,必须注意防止这种病态心理的影响和侵蚀,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缺陷不因自己的特长而沾沾自喜,也决不因自己的不足而妄自菲薄。虽然人不需要绝对地认同自己,但是人绝对需要认同自己。或许,我们能够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四)克服投机心理
投机取巧心理同侥幸心理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备考者自身投入不足对待学习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勇气。复习过程中主要的精力不是用于掌握、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内容上,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舞弊技巧。将自己应试的成功寄托在监考老师的疏漏之上,以便在考场当中能够运用舞弊技巧,投机作弊,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当以十分努力一分胜利的思想去争取应考的成功。
(五)保持强健的体魄
备考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能量。没有十分分头的体魄为后盾,应考者便无法顺利地度过这一段艰巨的历程,更不可能取得考试的成功。因此,为了增强自己在的考场上的实战能力,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自身的体质。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打疲劳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题安排时间,追求事半功倍之绩效。同时,在饮食上要注重营养的调节与增补,多吃鲜蛋、大豆等既能强化脑力,又可以增强体质与体能的食物。使自己的身心不因备考过程中超负荷的劳动而损害,并且储备好弃沛的精力去迎接严竣的挑战。
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较多,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吸收,因而备考任务繁重。而且,大多数报考者都已参加工作,精力极为有限。要想消除或减轻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只能在提高学习效果上下功夫。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在这里便是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时间极为有限的应试者来说,在备考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将大裨益。
(一)心象法
心象法,也叫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人在阅读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并不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很大一部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研究表明,学习过后的24小时之内,所学东西的80%都会被忘记。最后留下的必然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由于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已经在头脑中销声匿迹,吸收新的信息便自然困难。在这种状态下,应考者学习起来必然非常吃力,记忆也残缺不全。整个学习、理解和记忆过程都是枯燥乏味和充满艰辛的。
这就要求我们勤于复习,在再次阅读或回想过程中随时将原来漏掉的东西补上,以便在学习、理解和记忆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使备考过程轻松顺畅地进行。当然,回忆反思不是专注于具体事物和形象,而是靠潜意识来回顾以往的经历和体验。以关键性的记忆形象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多维的、形象的心象记忆图,将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
心象法的运用,没有固定模式,也无需制定一个严格的计划。关键是结合自身情况持之以恒,,反复进行。为了提高效率,每一个应试者都应该搞清楚自身的记忆节奏(即记忆力的高潮与低潮出现的时间及持续过程的长短)并根据记忆节奏找出整个学习期间那些高效率的时间段,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学习初期和末期所学的东西以及相互联系的或突出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往往较为深刻,而在学习中段所学的以及那些彼此毫不相干的知识则易于被遗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的记忆痕迹彼此之间会互相抑制和逆向抑制,顺向抑制则刚好与此相反它是指人们在连续记忆相似的东西时,后来的记忆抑制原有记忆的现象。两者交互作用,就会使记忆衰退。但是,最先的记忆虽然也要受到逆向抑制的影响,但在它之前没有更先的记忆,因而它便免除了顺向抑制的作用。与此同理,发生在最后的记忆虽然受到顺向抑制的作用,但由于它后面再也没有别的记忆,因而不可以不受逆向抑制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最初与最后的记忆,才会比中间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因此,我们应该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学习初期或末期来记忆。而且,一个人学习持续的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应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习惯来决定。一味地争时间并不可取。因为,较长一段时间不休息,不只是增强了应试者的疲劳与困倦,而且还会使他的回想力也越来越弱,前后信息之间的大量联系也因此而被割断。这种做法有时真是得不偿失,远不如稍微增加一些休息的时间与次数,一来使自己身心不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休息期间大脑有机会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使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备考者的理解力以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加强,总之,休息期间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不是比持续学习少,而是更多。
回忆反思法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通常情况下临睡前的效果最好。备考者首先应该粗略地浏览一下备考内容的主要部分,理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在思想上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然后将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以加深记忆,增强理解。待反思结束以后,最好对照检验一下回忆的准确程度。这样,那些尚未记忆的以及记忆不太确切的信息便会在你的头脑中比平常留下更深的印象。
(二)交替推进法
同一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于人脑的程度有一个递减速的倾向。当你一口气记下某一学科的大量知识时,或许自我感觉颇为良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持续记忆类似的内容过久,记忆力会急剧下降。为避免这种状况,备考者应该很好地运用交替推进法,即在备考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各门学科的备考时间,通过各科交叉复习的做法来提高备考效率。
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较多,仅公共基础知识就分为政治、法律、行政学、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公文写作五个部分。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对于备考者大脑皮层的刺激将会逐渐减弱。而且还会引发大脑疲劳以及思维定势的形成,由此导致备考效率的下降。因此,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内容的调节与搭配,不宜连续学习在内容和特点方面相近似的科目,应使前后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差异。比如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好,能够沉着、冷静地对待外界的各种压力使自己免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整个备考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有的人则心理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冷静地对待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且也不能正确评价和正视自身的实力,往往表现为缺乏信心,情绪变化较快,让自己受制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在交替推进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甚至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因而极为被动。再如,有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持续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觉得疲劳。而有的人则体力不支,复习一会儿便觉得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头脑里一片混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之后才能继续。两者交替备考的间隔时间便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每一个备考者在运用交替推进法时必须以自身状况为依据,切忌盲目、机械地模仿别人。当然,各门学科之间的备考间隔也并非绝对地固定不变。它应根据身体状以及实际的备考效率等因素来进行灵活安排,不可强求。当自身感到复习效率开始下降时,就应适时地转向复习其它科目,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三)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备考过程中既注意各个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把握,同时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横纵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的总体框架。做到既抓点带面,又以面扶点。但同时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备考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处理好点面关系。如果只注重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彼此之间的相关联系,便会使备考内容成为一盘散沙,导致备考者应变能力下降。在考试过程中,一旦碰到题型翻新,测试的内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提问的角度发生改变时,考生便会束后无策。面对的试题似曾相识,但又不敢或不能确定。考试成绩当然难如人意。此外,只注重对于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而忽视记忆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够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上来掌握备考内容,并且能够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但却很容易使考生所给出的答案走入空洞无物的误区,结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缺乏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试成绩。可以这么说,能否处理好点面关系,是考试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传统模式的考试,还是新近兴起的标准化考试,都要求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当然两者在做法上各具特色。传统考试的准备以考试目标为导向,要求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旁及与这些难点和重点相关的其它辅助内容,分清主干和枝叶,在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来掌握备考的全部内容。标准化考试则与此有所不同。它的考试目标不很明显,通常借助于许多极为分散的测试点来反映,而测试点的分布又以考试科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为依据。全部内容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体系,因而要求考生既要把握各门学科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又要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力求从整体结构上予以把握。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备考,考生应从了解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入手,以章节目录为线索和依据拟出一个涵盖了各部分内容的整体框架,然后对具体的内容再进行整理和分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备考过程中平均使用力气,对于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仍需作出客观的区分。在重点章节和内容上应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一般的内容则可粗略一些。为了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的重点之所在,考生可以参照一下考试大纲。当确定了某一科目内容的主体结构之后,就应以这些主干为线索,采取抓干、摸枝、再及叶的办法逐层渐进地拓展以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行政学为例,其整体框架由行政机构、行政领导和公务员制度等部分构成。把握了这些主干部分只是复习的第一步,必须由此而进一步深入下去,亦即摸枝及叶。拿行政体制来说,其枝为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的构成和行政体制改革等,而行政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它的一部分枝叶。其它科目也大体可以仿照这种模式进行备考。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机械记忆的枯燥乏味感,而且还有助于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应式基础。
(四)联想记忆法
在备考过程中,有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常常丢三落四,甚至出现严重的记忆中断,对于以前学过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回忆不起来。为此苦恼不堪。导致这种记忆缺陷与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各个器官的协同配合能力较差。注意力分配不均,只是专注于具体知识内容的记忆,大脑皮层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激状态,因而造成记忆模糊或不完全,各种已经贮存的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时中断。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和要求,心中焦虑感及压力都较强、极易造成答题失误,使得前功尽弃,以至从考场上几下阵来。其实,这种情形完全可以避免。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联想记忆方法,便可以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失误。联想记忆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有关的事项集合起来进行记忆,在头脑里建立起各方面知识内容之间的生动联系,其目的是增强头脑的总体活力。这样做不仅比孤立地记忆某一件事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够记忆得更加长久。为了使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仅清楚、深刻地贮存在头脑中记忆的仓库里,而且还在需要时能够自由地提取,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放任联想能力,灵活地运用自身的记忆系统。在考试目标以及整体框架的导引下进行备考,加强应考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适应性训练。信息联系发生暂中断时,不要惊慌或焦躁,不防将此问题暂搁置,将注意力投入到下面的试题上去,以免影响对于其它试题的解答,待做完其它试题之后,再回过头来考虑原来被搁置的问题,或许这时候茅塞顿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五)自测与互测结合法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知识容量的积累,也就是一味地往自己头脑里灌注,追求对于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的占有。而很少关注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吸收、消化了。由于缺乏对于知识的辨别与检验,考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学到了什么东西,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心里更是没谱,因而在备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并且往往会产生记忆减退,效率下降等不良感觉,畏难情绪随之产生甚至还会对考试丧失信心。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考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运用自我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认真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拾遗补漏,强力长志的目的。自我测试最好能够同自己的备考活动协调一致,其具体的实施依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等因素进行灵活的安排,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备考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大胆推测必考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有意识地为自己设计一些试题,这些试题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然后作答,再与教材相对照,以判明正误。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复习确立重点,同时也保证了备考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自我测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体会到备考劳动所取得的成就,由此而使自己的备考信心得到坚定和增强。同时,它又能使考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克短扬长提高自身的备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