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林溱:这位85后帅小伙创办了年销售额超过18亿的电商园区

来源: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  2017-11-29       1851

                                               撰稿: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 陈怡  摄影:学生新闻社  盖怡然

                                 20167月,林溱受邀参加2016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并上台发言。

  

今年11月,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联合公布了厦门市首批杰出青年人才和第三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人选。我校2010届管理学院校友林溱入选厦门市青年创业人才。

  

  厦门市青年创业人才的含金量大吗?大!从两个方面可以一探究竟:一是评选活动的主办方是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和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具有比较高的权威性;二是入选门槛不低,即青年创业人才必须在自主创办的企业(单纯产品销售型企业除外)中持有20%以上股份,且为该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此次评选,整个厦门市共评选出25名青年创业人才。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林溱是谁?

  

  把时间拨回2006年,那时还不到20岁的林溱来到嘉庚学院,在这里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大学生活让喜欢折腾的林溱有了很多的想法。大学期间,他与朋友在校园周边合伙开台球馆、健身房和书店,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这些项目经济效益可观。毕业时,林溱已经赚了200多万元。

  

  喜欢折腾的林溱绝对不会满足于这种经济效益可观的局面。那时候我每个月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每天也不用做很多事情,也没有太多的烦恼。但是,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忽然有一天我感觉有点不太对劲,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变得忙碌无比,好像分分钟钟要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利润,而我无所事事。林溱说,那是大学期间自己第一次如此迷茫,也是第一次拷问自己是否上进。

  

   很快,林溱做出了改变,放弃了自己一手开辟出来的小事业,一头扎进了外界看来十分高大上的金融资本行业。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以实习生的身份待在银行。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他恶补金融知识,积极主动寻找市场,终于成为了银行派遣员工(没有银行编制的职员)。毕业第三年,因为多次带领团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林溱成为了银行编制员工。回忆起这段经历,林溱说:这段路程走得并不轻松,从实习生到正式员工,没日没夜拼了将近一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然而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既然开始了,再难也要咬牙跑下去。

  

  一直以来,林溱的折腾主要来自于,在每一个相对安稳的阶段中,他总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成为银行编制员工后,林溱在金融资本行业走得顺风顺水,在工作的第五年,他已经是银行金融部的客户经理了。虽然行业业绩光环加诸于身,但他没有志得意满。当不安分的因子开始在身体里躁动时,林溱又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不愿过着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生活,再次选择推翻一切。

     2014年,林溱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气息,毅然辞掉银行的工作,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在厦门市海沧区创办了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它的总投资额达到1.2亿元,它为零售电商和个人提供创业创客孵化的场所,它是厦门配套最完整的青年电商创新创业基地……

  

  当然,创业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刚开始,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碰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如何把一片荒废的家具加工厂变成高端的办公场所?如何寻找合作伙伴?如何推销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林溱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林溱说,内心笃定一个信念——“有信心未必能赢,但没有信心就一定会输,让他无惧这些困难。

  

  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林溱创新管理,积极探索,以园区为载体,把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成功打造成集仓储物流、品牌营销、摄影摄像、创业孵化、教育培训等要素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公司先后获评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A类)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厦门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担任厦门市海沧区政协委员、厦门市青年商会副会长、厦门市海沧区工商联副会长等职务。

  

  现在,当参差不齐的电商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已经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成为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有65家电商企业入驻,拥有独立的物流仓储版块、品牌服务中心、美工摄影团队等核心肌群,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8亿的行业标兵。

  

  林溱说,他的目标是将中达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将电商园打造成为快递和电商融合发展的触点,形成连锁的管理团队,让电商企业得到更完善的一条龙服务。

  

  创业十几年来,林溱说,他一直秉持一个观点:每个创业者,在创业前必须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和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这样才会有底气。即使以后陷入迷茫和困境,之前所做的所有功课都足以支撑你走下去。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