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管理学院 朱鑫园 摄影:朱鑫园提供 组稿: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
姓名:朱鑫园 身份:管理学院2018届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与金融)专业校友,所在团队曾获第四届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总决赛冠军等多个奖项;曾参加我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3+1”项目,毕业后考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简称“哥大”)应用分析专业研究生。 无论离“嘉”多远,我永远忘不了“嘉”带给我的成长。 我一直认为人生中每一份曾经的经历都是日后成长的基石,而身边人那一句“加油”往往都是支持着你继续往前走的动力。无论我身处英国,还是在哥大,“嘉”依然给我满满的前行力量。 朱鑫园(左二)主持第十四届校园十佳歌手赛 2014年,我来到了“嘉”。 和大家一样,我希望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于是,我满腔热血地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学生会、英语演讲队、国际班、创新创业比赛、晚会主持等,我一样也没落下。在“嘉”里,我尝过和一群朋友在沙滩吹着海风唱着歌看落日余晖的浪漫,也曾在大学生创业园回宿舍的路上遇见凌晨五点的初阳……终于,在2017年,大三第二学期,我修完了大学的所有学分。 大四,在“在国内全心准备出国读研”和“出国交流给自己一次挑战”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参加了嘉庚学院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3+1”项目。为什么说大四出国交流是一次挑战?因为,在这一学年,我要尽快适应英国的学习环境、搞定语言考试和GRE考试、准备申请研究生的事宜、远程独立完成国内的小组毕业报告……多重任务下的我被压得喘不过气,但是“嘉”里的老师同学们每一次的“神助攻”都像及时为我输送来新鲜空气。 朱鑫园(右二)参加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活动 2017年8月末,我提着装到差点变形的行李箱,落地英国希思罗国际机场。第一次出国交流的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积极地在新环境中“打滚”:和英国舍友相约去“围观”学校的社团纳新,努力在课上认识新的朋友们。然而,由于对英式发音不熟悉,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我渐渐地选择少开口。 有一天,我和“嘉”里的老师在微信上聊起了自己在英国的见闻,说到了开启对话的small talk(闲谈),讲到了自己在英国的现状。老师竟然马上发了一本专门关于small talk的电子书给我,并且分享了一些和外国朋友沟通的经历,“只要真诚去交流,愿意分享,一定会有所收获。”隔着屏幕,我感受到了老师言语中对我的肯定和期望。 在认真看完老师分享的这本书之后,我又一次踏上了英语“闲聊”的征程:在coffee morning(咖啡早茶会)和专业老师从撰写论文一直聊到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并预约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和西班牙的隔壁舍友一起谈论美食,后来每次她回家都会特地给我带来最爱的西班牙火腿……渐渐地,我感受到了融入感,即使在异乡,也收获到了朋友的温暖。而这一切都源于每一个小小的small talk的开场,也源于“嘉”里老师及时的鼓励,是“嘉”给我带来的温暖呀! 朱鑫园(中)与在英国完成最后一份小组报告的成员 在我渐渐适应英国的学习和生活之后,研究生的申请日期也越来越近。于是,我开始全心为申请研究生做准备。参加语言考试、GRE考试,准备各类文书,再加上交流项目课程的上课和考试……每天,我都是搭乘最后一班巴士从图书馆回到宿舍。 然而,我的GRE和雅思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面对挫折,我曾崩溃地在英国小镇的公园里抹着眼泪暴走,问自己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心里满满的是对自己的质疑。当时的我,坐在公园里回忆着一步一步走来的路,耳边响起了“嘉”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些都是你的人生经历和财富”……对呀,这都是自己选择的路,都是自己的经历,不要畏惧失败,继续往前走吧。在放弃边缘徘徊的我还是hold住了一口气,硬着头皮又逼自己一把,即使在圣诞假期,我还是每天在寒风里往返图书馆和宿舍。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们在毕业设计上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得知我的情况后,他们结合我之前参加比赛的经历,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建议,帮助我独立完成小组毕业设计项目。 最终,我还是沉下了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在快要结束英国的课程时,拿到了哥大的研究生Offer。 朱鑫园(右三)参加哥大的志愿服务活动 2018年8月,离开英国没多久,我踏上了探索北美洲新大陆的旅程。还没到纽约,我就收到了曾经在嘉庚学院任职的纽约人外教Paul的信息。之前选修了Paul老师教授的《美国社会与文化》,和他提起我要留学的打算。在得知我马上要到纽约学习的消息时,Paul老师隔着太平洋帮我在曼哈顿了解租房信息,也给了我好多生活上的小建议。 相较于腼腆有礼的英国,热情直接的美国需要我更加快速地适应。纽约的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感更强,而作为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学,哥大的课业压力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我很感谢在母校和英国的经历,让我遇到了热心的老师和朋友,自己也更加不怕吃苦,也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勇敢迈出每一步。 在哥大的日子里,我在纽约时装周实习过,参办过联合国的峰会,和朋友们一起做过各种有意义的志愿者,主持过哥大的晚会和活动……在这里,我从一个原本是商科的学生,成长为熟练操作了各类编程语言、数据库的人。我曾因为数据分析的操作问题发邮件请教过英国的老师,也曾在实习期间因金融问题求助过“嘉”里的老师。感谢不断给我鼓励和帮助的老师们和那个硬着头皮往前冲的自己,让我遇上更好的自己。 我很幸运遇到了一路相伴的“嘉”和老师们,也希望嘉庚学子们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继续努力,成为自己心中最想变成的模样。 朱鑫园的书法作品在哥大图书馆展出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