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记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经历,
可以开拓视野,可以遇上一群优秀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记者们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在这个天气即将转冷的时节,
不少“嘉园”记者用温暖来作答。
对他们来说,温暖是采访对象简单的一句“谢谢”,
是小伙伴们一个信任的眼神,
是在出任务过程中学到的一个小技能……
11月8日是第24个记者节,
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
校网特邀“嘉园”记者分享他们的暖心故事。
在作品中看到成长的痕迹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子赵晓鹏
相关工作:摄影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赵晓鹏说,自己最温暖的瞬间就是拍摄的照片得到了他人的肯定、传播。而在大学生新闻社摄影工作室中,这样的温暖,他经常感受到。“我经常看到我拍的照片出现在校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那种被认可的感觉让我倍受鼓舞。”
赵晓鹏是在大二的时候加入校园记者行列的。那时的他想要在大学四年里留下一点“我来过的痕迹”。成为摄影记者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成长在作品里都看得见。“从第一张被选用的照片,到现在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我成长的痕迹。”令他最开心的是,在摄影工作室,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他说:“有了归属感、正反馈后,一切都变得有趣。我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几位很优秀的老师。在一次次的报道中,我的性格也慢慢地变得开朗、外向。”
“摄影记者要有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力。”在一年多的拍摄经历中,赵晓鹏也有了出片的独“嘉”秘籍:“这种观察力需要练习。只有多拍才会越来越敏感,才能拍出有温度的照片。”
有幸遇到一个温暖的组织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子江梓雄
相关工作:视频拍摄和剪辑
江梓雄一直很庆幸的是,自己在“嘉”里遇上了一个很温暖的组织——大学生新闻社视频工作室。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温暖的人,“很感谢工作室的前辈们,是他们的耐心,让我改进了自己的不足,拍摄出越来越好的素材。”
从大一就加入记者行列的他,参加过不少的校园报道任务。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到水上音乐广场进行直播时的工作场景。他说:“我们一群人背着大大小小的设备出发。航拍组、地拍组和编辑组都会相互沟通,争取做到机位互不干扰,让片子呈现最好的画面。在这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成为校园记者后,我对视频内容的关注度,对线条、色彩、元素的敏感度也变高了。”江梓雄很喜欢现在自己的状态,他表示:“未来,我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将带着在这里学到的经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用生动的故事传递爱与温暖
身份:管理学院2021级学子江佳媛
相关工作:摄影、海报设计等
今年夏天,江佳媛和小伙伴们前往古田县平湖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当时古田正值水蜜桃、油奈李、芙蓉李等水果成熟。在助农采摘环节,作为团队里负责宣传工作的她,和小伙伴们拍摄了许多有关“收获”的主题照片,并排版发布了相关的微博和推文,希望以此吸引各界对当地果农的关注。她说:“当农民伯伯表达了对我们的感谢时,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报道、传播不是简简单单地‘搬运’,而是要用生动的故事去传递爱与温暖。”
从新闻“小白”到成为管理学院新闻中心副主任,江佳媛说自己成长了许多。从一开始不知道新闻怎么写,到现在能发微博、发推文、拍照、做海报,她不仅提升了相关技能,而且加深了对校园记者这个身份的热爱。她表示,未来自己打算从事跟传播相关的工作,希望能成为融媒体人才,也希望校园记者们能融合各种宣传方式,不断取得突破。
保持热爱,初心不改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子单苗苗
相关工作:视频拍摄、录制
“热爱。”在谈到加入校园记者行列的原因时,单苗苗脱口而出。出于对摄影的兴趣,她不断地学习拍摄技巧、提升自身的能力。“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拍摄的主体就不同,需要根据活动内容和当时的情况去决定拍摄的画面。”在近3年的记者生涯中,她总结了不少经验,比如,摄影记者要和采写记者打好配合,这样才能做到图文并茂、讲好故事。
“在不断的拍摄中,我不仅精进了摄影技术,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遇到了一群优秀的‘嘉’人,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嘉’力量。”作为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单苗苗在学校20周年校庆之际,参与策划“嘉人廿念”系列访谈活动。她透露,在活动中,自己采访了不少优秀的学长学姐,并通过他们的分享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除了分享温暖的经历,单苗苗也想提醒刚加入记者行列的“嘉”人们:“永远保持一颗对新闻行业热忱的心,永远记得第一次按下快门时的激动的心情,保持热爱,初心不改。”
在这里接近梦想、实现梦想
姓名: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子崔懿(图右)
相关工作:编辑、电台机务
小时候,崔懿有一个“播音梦”。因此,大一的时候,在看到大学生新闻社广播电台在纳新时,她毅然提交了报名表,一口气填报了播音、编辑、机务三个方向的岗位。“面试完发现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太适合播音,和别人的差距还挺大的。但庆幸的是,我顺利成为了编辑和机务。现在回想一下,幕后的确更适合我,做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虽然不能通过声音和听众直接交流,但崔懿也有了实现梦想的感觉。她说:“我不仅学会了软件的使用、设备的操控,更是切实地体验了电台人的工作日常。”
在幕后工作中,崔懿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比如,在编辑方面,她建议大家要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多阅读优秀的文章。她认为:“模仿是最好的老师。等模仿到足够熟悉一种写作方式以后,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把它转换为自己的东西。”
在报道中认识记者工作的意义
姓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学子王敏坚
相关工作:摄影和采写
“接触自己的非专业领域,提升自己在沟通方面的能力。”这是王敏坚成为校园记者的初衷。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收获的不止这些。通过参加不同场合的报道,王敏坚对记者有了更多的认识:“记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判断思维”“需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对拍摄和采访的工作场合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中,他的各项能力也越来越满足这些“需要”。
“有意义!”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报道中,他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他透露,在一次支教拍摄活动中,作为志愿者的他和小朋友们玩在了一起,并为孩子们拍了一组充满活力的照片。那时的他进一步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也认识到记者不仅是记录者、传播者,也是观察者、思考者,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唤起大家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帮助。
这是一项有情感有温度的工作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子刘璇
相关工作:微博记者
“戴上记者证、挎上相机包、拿上纸笔、站在受访者的对面、奔波在校园各个活动的现场……”刘璇表示,自己很喜欢校园记者的身份,喜欢奔赴在学校的采访一线。
“这是一项有情感有温度的工作。”刘璇说,这样的认识建立在参加大学生新闻社厦小嘉新媒体工作室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和身上的责任感。”在她的眼里,这里有着一群为着同一目标努力的小伙伴,“遇到难题时,我们没有退缩,而是不停地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报道工作中,刘璇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她说,在我校20周年校庆当天,她和小伙伴们在微博平台@厦小嘉 上持续发布校庆信息和动态,引起了众多关注。“那天的互动特别多。很多陌生的ID还自发地带起校庆话题。”当晚在进行报道工作复盘时,她看到了很多温馨的互动,她说:“大家都是心系‘嘉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以记者的身份,见证了‘嘉’的二十分之二。希望亲爱的‘嘉’分母越来越大,越来越有重量!”
在出任务时我触到了那份幸福
身份:管理学院2022级学子陈薇
相关工作:新闻采写
“那天我刚好很累,但老师给我的拥抱让我瞬间感觉很温暖。”陈薇口中的老师是她在采写“永远一‘嘉’人——畅叙‘嘉’缘”昔日同仁座谈会中遇到的胡永红老师(曾在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任教八年)。陈薇还清楚地记得胡永红在座谈会上分享的话,“胡老师的话很温暖,不仅分享了自己对教师工作的热爱,还分享了在‘嘉’任教时平凡的小幸福。在采访她时,她给了我一个拥抱,让我触到了那份幸福。”
说起参与校园新闻报道工作的感受,陈薇也用了“幸福”这个词来形容。她说:“我觉得记者是个很幸福的身份。它可以让我去到不同的场合,触碰到更多的未知面,也让我接触到更多不同身份的人。每一次的采访,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当我通过文字,将那些触动人心、有温度的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时,那种幸福感是无法言表的。”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